当前位置:
《营势而销》之2
发布时间: 2021-06-28 09:28:11


众所周知,有交易才会有营销。有交易就会有交易的双方,双方为什么要进行交易呢?因为交易过程的完结会使双方都比以前更好,换句话说,交易能使交易的双方都能获得价值的提升。交易双方的价值提升预期,是交易能够真正进行的前提。

从一般的交易过程来考察,交易的卖方让渡自已的商品或作为商品的劳务,从而获得货币,实现自已想要的交换价值;交易的买方让渡自已的货币,从而获得商品或作为商品的劳务,使自已想要得到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卖方的需求,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买方的需求,通过交易过程,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实现,从而都好过交易之前的状态,双方的价值提升预期都得以实现。

我们讨论的是营销问题,所以,我们着重从卖方的角度来考察。

卖方的需求是其商品的交换价值,他必须保证其商品的交换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因此,他必须对自已的需求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其得到满足。但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价值的实现,要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实现为前提(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交易中的卖者,要想满足自已的需求,必须先行满足他人的需求,要想管理好自已的需求,必须管理好他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讨论的是营销问题,我们本来着重从卖方的角度来考察,却奇怪地不得不反过来着重从买方的角度来考察!

任何营销主体,即交易过程的卖方,都以满足自已的货币需求为营销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商品爱货币(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但“追求珍贵爱情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如果商品所有者即交易的卖方不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买方的需求,他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将不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他的货币需求将不能被有效地满足,所以,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从使用价值的商品实体到交换价值的货币实体,商品实现了惊险的一跃,如果这一跃出现了意外,摔坏的不是商品,而商品所有者本人。”

如何保证这“惊险的一跃”不出意外,是作为卖方的营销主体的根本课题,而要解决一课题,就必须从需求的管理出发,主要是从买方的需求管理出发,只有有效地管理了买方的使用价值需求,卖方的交换价值需求或货币需求,才可能被有效地管理。

因此,所谓营销,不外是对需求的有效管理

归根结底,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人类作用于物质世界从而促进物质世界的更为有效、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演进的活动的社会表现。人类通过自身有目的活动,来促进物质世界的演进,这是人类社会生存意义和发展价值的全部基础,是物质世界诞生人类的内在要求,因而是人类的天定使命。人们通自身需要的满足,来实现物质世界需要的满足,人类通过整体的自我对物质世界的合理索取,来改变这个世界,从而满足物质世界的演进需求,因此,“苍生对宇宙的需求,也正是宇宙对苍生的需求”。

作为整体的自我的人类的需求,是怎样实现的呢?在商品经济时代,这样的需求,是由商品的交易来实现的。个体的商品占有者,必须通过交易使自身的活动来满足他人、社会从而也是整体人类的需求,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被证明对于整体的自我的人类是有效的,他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才能被实现,他的货币需求才能被满足。实际上,商品所有者的货币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也正是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从而是满足作为整体的自我的人类的需求的程度的直接的、唯一的度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作为个体的人或一定数量的人的共同体的活动,必须满足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整体需要,整体的人,成为个体的人的上帝。在商品经济时代,个体的人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起落,却实际上证明了,统治人们的,实实在在在地是人们自已,只不过,统治着人们的人,从根本上是抽象的整体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个体的人。作为整体的自我的人类,通过自已的需求的满足来强制地统治着作为个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必须顺应作为整体的自我的人的需求,才能争得好的命运。因此,作为营销主体的个体的人,必须以需求的有效管理为出发,来安排自已的所有活动。需求的管理,是营销者的天道所在的使命,因此,我们仍然必须说:所谓营销,不外是对需求的有效管理。

营销者通过对社会需求的有效管理,来框范作为个体的人的活动,将个体的人的活动,纳入到作为整体的自我的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过程中,从而使个体的人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发生交互,使人类作用于自然的活动更加高效,使自然的演进获得更好的效率。如果没有营销者对社会需求的有效管理,作为个体的人的活动,必然在蒙昧的状态下存在着大量的无效与浪费,而人类社会的前进,内在地需要摒除这样的无效与浪费。因此,营销者对社会需求的有效管理,正是人类经济动从蒙昧走向自觉进程中的天道所在的使命。

中国农民需要土地,共产党人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所以,农民们联合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天涯海角地跟着共产党人去闹革命,革命最终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营销者如果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了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诉求,并且恰如其分地加以满足,让社会消费人群分得了他们应该分得的“土地”,社会消费人群,也会在营销者的引领下联合起来,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商业革命大军,天涯海角地跟着营销者去闹革命,革命最终也会革命性地改变特定商业领域的面貌。革命的共产党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石是土地政策,营销者宣传消费者、发动消费者、组织消费者、武装消费者的一系列“群众政策”的基础,也只能是消费者的需求管理政策。

从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出发,才可能将社会消费人群联合在自已的周围,形成特定商业领域的革命性力量,从而营造出有利于营销者长远利益的战略态势。如果只是从自身狭隘而短浅的利益诉求出发去安排自已的营销活动,那么,在小聪明驱使下纵横捭阖于一时的营销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会和历史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一样,最终成为商业活动历史进程中失败的可怜虫。

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是多方面的、立体的,这些多方面的、立体的价值需求中,会有原生的、主导型的价值需求,也会有派生的、从属型的价值需求。营销者如果能够着眼全局,把握住了那些原生的、主导型的价值需求,他也就能够轻松地将那些派生的、从属型的价值需求集成起来,变成自已的立体的商业利益。可惜的是,众多的营销者囿于自已特定的业务领域,不能把握那些原生的、主导型的价值需求,而只是在派生的、从属型的价值需求的圈子里打转转,转来转去,辛苦地成为别人商业活动的仆从者,将自已的命运不自觉、不情愿地让与他人之手。

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又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作用于自然的能力在日新月益地发展着,从而人类对于自然的需求也在日新月益地发展着,这样的日新月益地发展着的人类对于自然的需求,最终会表现为社会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的日新月益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社会的时步,很多时候,社会消费人群对使用价值载体的获得方式和途径的要求,会成为新的价值需求,那么,很多时候,卖什么不是关键,怎么卖反倒成为了关键,一如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得那样:“历史证明,生产什么不是关键,怎样进行生产才是关键”。营销者如果能够动态地感知变化中的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适时适度地调配和安排自已的资源,去顺应这样的变化,则他就能够与时俱进地从成功走向成功。可惜的是,众多的营销者囿于自已的传统业务领域,不能感知也不能把握这样的变化,刻舟求剑地固守着原有的业务模式,最终,澎湃千里的商业浪潮早已把他的盈利之剑抛却得无影无踪,而他却还在那道毫无意义的刻痕前苦苦地守候。

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又是竞相争夺中的需求。众多的营销者在满足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的活动中,处于相互对立的竞争地位,这使得社会消费人群在满足自已价值需求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使得营销者在和消费者的交易中,不但要使交易的完结对于消费来说比交易之前更好,而且要使消费者和自已完成交易比和别人完成交易更好。这就要求营销者必须较之别人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地去把握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只有如此,营销者才能在商业竞争的浪潮中立于不败。可惜的是,众多的营销者囿于在竞争不充分时所取得的暂时的竞争优势而不能自我突破,不愿或不能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地去把握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相反,他们仅仅偏狭地从自身的考察中去探查自已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殊不知,企业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本是一个派生概念,在这个派生概念之下,是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社会价值”,只有瞄准社会消费人群的价值需求,合理调配、安排各种资源,努力创造他人所不能创造或不能更准确、全面、深刻创造的社会价值,企业才可能具备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营销,不外是对需求的有效管理。

关于营销的一切理论和观点,都以这个逻辑起点为依托而展开。

(华延:2009-09-23)



浏览数: 16302